做人的三个法宝
《道德经》里,老子是先论基本之德,再谈做人、做事,后论宇宙大道,再谈圣人、治邦,是有完整逻辑顺序的,一气呵成,并无分章。公号就是按这个顺序,以《道德正经》为底本来逐篇解读。
前面6篇论德的讲完了,有读者说写得太学术化了,不必拘泥于古字的来龙去脉,只把大意传递出来告诉我们怎么用这些智慧就行。嗯,就接纳这个建议,换个轻松的写法吧。
我们还是参考楚简本、帛书甲本、帛书乙本、汉简本等四个版本来做筛选,通用的字体不再解释,就以通行本为主。
本篇是经典新读之《道德经》系列第7篇。接下来老子谈如何做人,做事之前先做人。
谈做人的第一篇,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行本第67章,「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」
没有生僻字,也比较容易懂。但是,读到这里,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?这三宝的前两宝是个单字「慈」和「俭」,那么第三宝为什么用一串字「不敢为天下先」?老子那么吝惜文字,为何此处不用一个单字来描述呢?这不符合写作逻辑啊。
吕尚通灵版给出的说法是,后世断句搞错了,老子是说「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。敢为天下先」。这里的「不」不是不要的意思,而是不傲的意思。于是,就出现两种断句方式,见下图。

到底哪一种断句更合理呢?因为这个段落逻辑性很强,我们不妨拆解一番看看,把汉字用字母代替,便于观察逻辑结构。

从逻辑视角看,首先是定义了三个变量a/b/c,以及三种结果A/B/C,然后给出判断推理:因为做到了a/b/c所以才能A/B/C,如果没有做到a/b/c就想要A/B/C,那么必死矣。
这样来看,原文断句里的第二个「敢为天下先」似乎有些多余,如果去掉,反而更好。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,「我永远有三条宝贵原则:一是慈爱,二是简朴,三是不傲。这三者都做在别人之先。因为慈爱,所以能够勇敢。因为简朴,所以人生广阔。因为不傲,所以能够成就长远大事。」
这里,「慈」包含有柔和、爱惜之意。因为慈爱所以勇敢,好比母亲为了子女,往往能显示出惊人的勇敢,母爱正是慈爱的典型。
「俭」的内涵有两层,一是节俭、吝惜;二是收敛、克制。这里是告诉我们不仅要简朴,没有各种物欲贪恋,还要聚敛精神,积蓄能量等待时机,这样人生才广阔啊。帛书乙本里写作「检」,也可以指反省、检查自己的过失。
「不」字不是不要,而是不傲的意思。因为不傲,不生傲慢之心,所以做事能长远啊。「成事长」被改为了「成器长」,意思就变了,老子说的做人做事的事,不是指有形器物。
「敢为天下先」就是表达这三者都做在别人之先,是非常积极的态度,根本不是消极的「不敢为天下先」!比如,为国出征保卫家园,如果是「不敢为天下先」,让别人先冲锋陷阵,自己躲在战友后面,这怎么是值得提倡的呢?
这里还有个问题,两种断句里的「舍c且C」都没有严格的对应,而是用「后」、「先」这样的字眼。如果按照定义来对应,应该是「舍其不且成事长」或者「舍不敢为天下先且成器长」才对。
这说明不能按字面来生搬硬套,主要还是抓精神内核,体悟里面传递的智慧。「后」如若对应的是不傲,「先」可以理解为想成就大事的那种争先。
这样,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,「舍弃慈爱之心追求勇武,舍弃简朴追求广阔,舍弃不傲追求争先,必使自己陷入死境。因为慈爱就会有勇气,用于进攻就能得胜,用于防守就能稳固。天要使人有所建树,就像用慈爱来保护他。」
正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啊,「垣」就是保护之意,这里点出了「慈」是三宝的首要原则。
白话一番如下。

如果您从公号有所收获,愿意助力支持写作,让更多人受益,请移步到《千帆计划第二期》,静候有缘人!加入后的支持者,会获赠一套《认识灵魂、经络、脉轮、气场》纸版。

(▲扫码听音频,点击看文章▼)
最新评论